服务热线:021-33933521

关闭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的同时也要警惕人工智能被用于犯罪(一)

热门视频


诚明融鑫十周年庆典


风雨十年路 砥砺新征程

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的同时也要警惕人工智能被用于犯罪(一)

2023-02-13 09:38 出处:部分转载自:人民法院报


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其实质在于强大的数据识别、分析、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场景,其中人工智能在图像、人脸、视频、声纹等应用也已经被大量运用于刑事侦查的实战工作中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果。但每一次科技领域的重大变革往往都是两面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们被应用于打击犯罪的同时,也会显著改变犯罪的方式及应对策略。因此正确认识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犯罪现状,运用人工智能防范、惩治犯罪,是当前更为紧迫的现实任务。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风险更多的是来源于“人”的风险,即人利用人工智能或发现人工智能的漏洞实施犯罪。由于人工智能在数据获取、数据分析、风险规避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使得诸多犯罪更具有“智能化”的特征,部分特定犯罪的数量也呈现出几何式的递增,犯罪方式也更加隐蔽。通过对“北大法宝”上的裁判文书的梳理,2015年至今,涉“人工智能”这一关键词的刑事判决书有106份,实际上利用人工智能所实施的犯罪可能远超这一数据。

▲ 图源 Pixabay

较为突出的是“人工智能”被用于对公民个人数据信息的获取,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21》显示,网民在网购过程中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的高达68%。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在当下已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危害性也较以往更为突出。例如,我国于2017年成功破获的首例利用人工智能所实施获取验证码案件,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一条从盗号撞库、破解验证码到贩卖公民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的全链条黑产。“快啊答题”人工智能“打码”平台在此黑色产业链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平台接入“晒密”软件100多款,接入用户高达1万余人,在2017年一季度内破解验证码259亿次,累计破解验证码1204亿次。域外人工智能被用于非法获取个人信息也较为突出,例如,20183月,Facebook发生大规模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有大约8700万名用户的数据遭到侵害。随着人工智能对信息采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利用人工智能所收集的信息进一步实施犯罪的危害性更大。

诸多传统型的财产犯罪,如诈骗、盗窃、敲诈勒索罪等,也因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使犯罪方式更为便捷、危害性更大、隐蔽性更强。例如,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行为人运用人工智能,能同时与多达5000名被害人通话。又如,我国现阶段也出现了在面部识别支付的技术应用下,通过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模仿他人面部特征而窃取他人账户资金。实践中,行为人将淫秽色情电影中的演员的脸与被害人进行交换,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地进行数据信息匹配,进而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亦较为典型。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软件模仿特定人的声音,进而对被害人实施诈骗。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93月,一名诈骗犯利用AI语音模仿软件冒充公司大老板,成功让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CEO相信自己正在与德国母公司的老板通电话,骗取其22万欧元。诸多财产犯罪都有人工智能的特征,尤其是诈骗与敲诈勒索犯罪。《2017年度网络空间安全报告》指出,全球约6300个平台提供勒索软件交易,勒索软件在20162017年的销售量增加了约2502%。犯罪分子倾向于加密被感染设备的数据,向受害者勒索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还有诸多利用人工智能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未被实务充分认识。例如,大数据杀熟也是非法获取他人财物,可能涉及诈骗罪、盗窃罪,但实践中更多的是作为一般违法行为处理。2021年《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规定,不得通过数据分析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违反以上规定者最高可被处以500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 图源 Pixabay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完善相关的立法及制度,以期进一步防范利用人工智能所实施的犯罪,发挥人工智能在犯罪防治中的意义,需要进行更加规范化的思考。